校园动态

  校园动态

  Campus Information

广云师说(45)| 我和37个插班生的“闯关故事”
来源: | 作者:广云外校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06 | 25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小学部  李莹莹



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的场景:37张来自不同学校的陌生面孔,有的坐得笔直如刚栽的小松树,有的却像装了隐形弹簧,手指在课本上偷偷“跳踢踏舞”。那时的我,像个要把37种不同“原料”调成一杯和谐饮品的新手奶茶师,心里既期待又忐忑。一年半过去,这个曾经的“散装小队”成了连续10周获评优秀集体的“团结战队”,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这段充满惊喜的“闯关”经历。




一、读懂班情:在“混乱”里抓住潜力的微光

刚接班的那几周,“名场面”几乎天天上演:作业本收上来,有的干净得能反光,有的纸角却折出了“千纸鹤进化史”;课间操时,37个人硬是站成6个“原校小团体结界”,彼此像隔了条“楚河汉界”。但我没急着下判断,而是悄悄做了“小调查”——85%的孩子在周记里写“想在新班级表现更好”,字里行间满是努力向上的劲儿;首次家长会,家长出勤率100%,有位爸爸特地提前调了出差时间,说“孩子转校后的第一次家长会,必须到”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这哪是“难题班”,分明是群自带“逆袭剧本”的潜力股!摸清这些“隐藏属性”,我才算拿到了管理插班生班级的第一把钥匙。




二、共定规则:让孩子从“被动听话”变成“主动守护” 


一开始,我试着每天强调“要遵守纪律”、“要按时交作业”,可效果甚微——37个孩子带着37套“原校规则记忆”,硬灌规则只会引发“反抗buff”。后来我换了个思路:让他们自己当“立法委员”。我们开了场“班级吐槽大会”,每个孩子用便利贴写下“在新班级最不能忍的事”,几十条吐槽唰唰贴满黑板,再通过投票选出10条关键公约,连“课间走路要轻声,不能在走廊玩球”这样的细节都被考虑到了。


执行起来的效果远超我的预期:孩子们定的“作业积分制”成了“爆款”,全周按时交作业加3分,连续三周满分能贴“大头照贴纸”上光荣榜,下课总有孩子围着光荣榜看;有次我上课前忙着找粉笔,忘了带翻页笔,“纪律监督员”小邱还追着我小声提醒:“老师,公约第3条说‘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’哦。”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我更加相信: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,他们才会真心成为规则的守护者。





三、设岗赋能:给每个孩子一张“发光任务卡”

我发现,插班生融入新集体的“通关密码”藏在“被需要的感觉”里。于是我们推出“37个岗位承包制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领到“专属任务卡”:爱干净的小陈主动申请当“桌面整洁检查官”,每天课间拿着透明尺子巡视,连同桌的橡皮都要摆成直线,后来他那组的桌面整洁度周周第一;数学成绩好但害羞的小华成了“学困生小老师”,刚开始讲题脸红到脖子根,后来却能拍着胸脯说“这题我讲三遍保你会”,期末还有同学给她写留言条:“谢谢小华老师,我终于会做应用题了”;最让我惊喜的是“绿植养护员”小张,给多肉浇水都记“成长日记”,本子上画着小表情:“今天给‘肉肉’喝了20ml水,它好像胖了点,叶子尖冒红,是在说谢谢吧。”



三个月后,8个孩子主动找我申请“加班”,想多管个“课间秩序岗”;连最内向的小宇都红着脸举手,说想当“班级摄影师”,记录大家的成长瞬间。原来责任感这东西,就像孩子们课间躲在洗手间偷偷分享的零食,越体验越上头。




四、培养干部:陪“小新手”长成“小大人”

选班干部时的场景,我至今印象深刻——我问“谁想当班长”,底下37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地面,空气安静得能听见笔尖掉地上的声音。好不容易选出的班长,遇到同学吵架只会站在旁边说“别吵了,老师来了”。看着他们手足无措的样子,我定制了“班干部成长套餐”,陪着他们一步步“练级”:



第一阶段“手把手教技能”,我们玩“情景模拟游戏”,比如模拟“同学上课睡觉怎么办”,我教他们别直接批评,而是轻轻拍拍肩膀说“是不是昨晚梦到难题了?下课我陪你一起看看呀”;第二阶段“放手试做闯关卡”,让他们主持“班级议事会”,讨论“课间操排队太慢”的问题。没想到他们真拿出了方案:“按学号站固定位置+每天早到的同学当‘整队小队长’”,试了一周,排队时间从5分钟缩到2分钟,比我安排的还周到;第三阶段“自主成长攒经验”,每月搞匿名评议,有个班干部在反思里写:“以前觉得后进生难管,后来发现他们帮我搬作业本时最积极,每次都抢着抱最重的一摞”。看着这段话,我心里暖暖的: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懂共情,只要给足机会,他们就能解锁“管理潜能”。


五、花式激励:让好习惯像追动画片一样上瘾

要让好习惯“固化成自然”,就得把进步变成“看得见的甜”。我们设计了“成长闯关系统”,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努力的甜头:



每天我都会给家长私发“今日小成就”,比如“小王今天帮同学捡了3次笔,是班级‘弯腰小雷锋’”、“小李主动把橡皮分给3个没带的同学,践行了‘互助公约’”。有家长跟我说:“孩子现在每周五见到我,第一句就问‘这周我有亮点吗’,比追动画片还积极”;教室后墙的“星光榜”每周都会选“岗位之星”,照片旁边配着专属评语,“小邱的晨读领读太好听,全班跟着他的节奏唱课文”、“小刘的黑板擦得比镜子还亮,上课看黑板都不晃眼了”,现在早读课不用我催,领读员一开口,全班自动坐直;每月攒够20个“亮点积分”还能抽“成长盲盒”,奖品是孩子们自己提的:“和老师共进午餐”、“免一次家庭作业”、“当一天纪律监督员”。有个孩子为了抽“免作业盲盒”,硬是把“上课走神”的毛病改了,妈妈特意发消息说:“现在写作业专注多了,还说要攒积分抽大奖”——不得不说,孩子的行动力,在“兑奖”面前从不缺席!


六、家校同行:从“单向通知”到“组队打怪”

班级管理得再好,少了家长这波“神助攻”也不行。插班生家长本来就容易焦虑,我一直想着怎么让他们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牛队友”:


家委组织的“家庭亲子读书会”上,有位爸爸把《西游记》讲成了“团队合作案例”,说“唐僧带四个性格不同的徒弟取经,就像您带37个插班生,得因材施教”,这话一下子说到了我心里;“家长进课堂”的“科技专场”更精彩,英杰妈妈准备了《5G让未来生长》的讲座,把通讯发展史讲成“科技小故事”,还分享了周恩来总理“为中华崛起而读书”、鲁迅先生“弃医从文”的故事,课后好几个孩子追着她要“5G科普书”;我们还搞了“家庭小约定”,我给家长发“任务卡”,比如“和孩子一起制定‘家庭作息表’”“每天夸孩子一个进步”。有家长反馈:“以前问孩子学校的事,他就说‘还行’,现在周周回家汇报‘本周帮同学讲题加了2分’,话都多了”,还有家长笑称:“孩子把班级规则带回家,吃饭时会提醒我‘爸爸,公约说吃饭不许看手机’,连我的‘手机依赖症’都治好了”。  





结语:每个孩子都是等待发光的星星

期末时,小宇在班级留言里写:“以前转校总怕融不进去,现在我知道,就算换10个班级,认真做事就会被喜欢”。看着这句话,我想起刚接班时的忐忑,突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


其实带插班生就像拼拼图,刚开始觉得碎片杂乱无章,拼着拼着就会发现:每个碎片都有自己的位置,只要耐心找对缺口,总能拼出独一无二的风景。而我作为班主任,最幸运的事,就是陪着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,让他们相信——无论来自哪里,这里都有属于他们的光芒。